7月末,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(下称“双减”),给近几年过热的校外培训行业浇了一盆冷水。
据中国教育学会统计,2016年全国有22万所培训机构,1.37亿中小学参加培训,每年的培训费达到8000亿。2018年,培训机构已增加到38万所,预计2021年的规模可达到近百万。校外培训机构的数量和收入以每年12%的速度增长,增速远超GDP。
新规本意在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负,却引发了部分家长的焦虑甚至恐慌,担心取消补课后孩子的成绩会一落千丈。网上还一度出现了“公海培训”的段子,称暑期补习专用邮轮出海后能避开监管,“吃住学考一体化全包”。
虽然没有彻底禁止学科类的校外培训,但“双减”规定,节假日、双休和寒暑假都不能上课,并要求所有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,严禁资本化运作,还将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,这无疑打破了不少从业者的致富愿景。
自“双减”实施以来,市面上已有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裁员或闭店,其中不乏高途、字节跳动、掌门教育等知名企业。也有机构表示,目前还没有出现大规模退费,已经缴费的学员尽量安排在周一到周五上课,或者改用素质教育科目消耗课时,很多家长都理解这样的安排。
但在存量耗尽之后,转型将是从业者的迫切需求,甚至是唯一出路。基于学科类培训机构原有的生源情况以及政策倾斜,向素质教育转型成为首选。
在今年7月的第二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教育高端论坛上,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指出,校外培训机构要调整办学方向,国家鼓励开展书法、古诗词、小记者等培训,培养学生的编程、人工智能以及音乐、美术等技能,这些领域将大有发展。
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,非学科类培训的开课成本较高,市场需求也不如学科类的强烈,“蛋糕小,分的人还多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排除某些机构会想要钻空子,在部分看似素质教育的课程中加入学科类教学内容培训班。
据科技日报的报道,一家小型语文培训机构打算转型做书面和口头表达培训,实际上就是把原先的培训内容换个面貌重新推出,但“现在还没有看到管理细则,不知道这些培训能不能做。”
目前,各试点地方还在加紧制定“双减”的执行细则,教育部也准备出台更细化的管理办法,未来校外的教学大纲、上课内容可能都要上传备案,今后的校外培训或许不会再有什么“擦边球”可打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